Friday, January 28, 2011

原来我是个问题人物

最近面对的问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,搞到自己没有心思去好好思考身边所发生的事情。

有的人的选择定了,看到别人还在挣扎,就自然站在道德最高点去批评人,说人家无理取闹。有的人在事情发生前,可以很狠地批评,在面子书的每个句末加上感叹号,显示自己的愤怒。事情爆发后,第一时间随风转向,做道德高尚的圣人。

一句:“我们道歉的点在哪里?”,就遭围剿,有的说我不懂事、有的对我很失望、有的说我自己态度不好没资格批评人…可否想过?在这之前是都是你们比我更加愤怒,是你们比我骂得更大声更难听?我只是想知到基于什么事情要道歉,如果因为态度不好,我或许会面壁思过;如果因为那件事情而道歉,我绝对不会。我只想搞清楚,就这么简单罢了。

更加可笑的是,我在网上只是善意提醒讲话不要那么过分,围剿我的其中几个就立刻对号入座跟我解释,有的改口说我们都有错,有的还说我不知悔改。

其实,我们这些所谓“不懂得尊重别人”的都知道,在这样的领导制度下,很多事情如果不坚持去争取,肯定不会有改变的。如果这样乖乖地被摆布【我之所以用“摆布”,是因为很多制度都在某某人毫无查证的情况下被扭曲了也不知道】,我们还有叫人要独立思考吗?万万没想到,这样的一个争取,竟然被视为胡闹。

那些围剿我的“圣人”,我不比你们聪明,但我绝对不会像你们转向那么快。不是只有你们对我失望,我也对你们失望透了。你们曾经都是我欣赏的人,万万没想到真正要面对时候你们却选择却步。

谢谢你们,把我标签为“爱闹事”的问题人物。
谢谢你们,让我在那几天忙着回复短讯跟你们“激辩”,那几晚都睡不着。
谢谢你们,至今即使睡着了,也因为梦到你们在围剿我而惊醒。

才知道,被自己很在乎的朋友围剿真的很难受。我只想表达自己的想法,由于事情牵涉不少人,原谅我不能将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跟大家分享。

Monday, January 3, 2011

放弃学习能力慢的,没资格搞教育

妹妹收到一封县教育局的信,她因为UPSR考获7A而被提供升上特别班。那时我家两老就一直在烦,要选有中文的普通班呢?还是没有中文的特别班?

这间学校在华玲这小镇算是“名校”,因为选华裔生只挑挑成绩好的。我中六曾转进有关学校,发现到所谓的名校只是浪得虚名,老师还是一样那么懒惰,也是一样有爱捣蛋的学生。姑且不论信里注明的特别班是怎么特别法,我很怀疑的是,这样的学校凭什么能够为成绩优越的学生准备良好的学习环境…

努力把“好学生”推向全科A的目标(我放“”因为成绩好就被认为是好学生),把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抛在后头,这就是我国教育普遍现象。如果一间学校有卓越的师资,为什么不利用这些师资辅导成绩差的学生呢?成绩不好的学生应该比较需要更多的关注不是吗?什么时候我国教育变成了“好学生”享有的特权?

芬兰教育之所以全球第一,不是因为十全十美的教学法,也不是因为学生的天赋,而是芬兰人一直秉持着有教无类原则,坚持每个人都受到平等的教育。在那里,没有前段班后段班之分,面对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,就进行不同程度的辅导。在他们眼里,学生成绩不但是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估,也是教师的表现评估。他们非但不放弃成绩差的学生,还给他们更多的辅导。

由于国情不同,我国不能完全仿效芬兰教育,但教育都是有教无类的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罗(john b.carroll)认为,每个学生都一样有能力学习,不同在于他们所需要的多少时间去达成学习目标。比较慢不代表到不了终点,我们是没有任何借口遗弃他们的。

在我国的教育体系里,小学只有国小、淡小和华小之分;中学只有国中、独中和国民型中学之分。所谓的名校,可能是全校上下努力的成果,也可能是校长炫耀的武器,不要盲目崇拜名校。

不管什么学校,只有一个理由可以拒绝学生报名,就是学额爆满了。如果因为成绩差而被拒绝入校,连最基本的教育良心都没有,还凭什么自称为名校呢?

Saturday, January 1, 2011

明之凡语-2010年12月29日

江枻丰为情自杀的悲剧,引起网友的热烈讨论。

他的留言中,可见并没遗忘自己的家人和朋友。或许,在他眼里,爱情比这一切来得重要。每个人站在道德最高点,批判他狠心丢下自己的家人,为网友留下不良示范,但有谁去想是怎样的环境造成这样的江枻丰?

我曾经通过朋友的链接看到江枻丰的个人主页,看他的照片,不外乎是在夜店消遣、女友合照还有跟朋友的自拍照,从江爸爸口中得知江枻丰每天躲在家里上网打电动。由此可以联想到为什么江枻丰会对爱情那么执着。

个人觉得,失恋只是个导火线,而致命的是心理因素。一个人之所自杀,多半是因为失去精神寄托,找不到生存的意义。江枻丰可以为情自杀,可见爱情对他是多么重要,但是什么导致他对爱情那么执着呢?真的如网友所说,被连续剧影响?我不认识他,单凭照片、新闻报道还有留言去判断太过牵强了。

在咖啡店吃早餐听到一个老伯伯说,以前他们挨得那么辛苦就为了三餐温饱,现在吃好住好还可以去自杀,这是太闲空没事找事来烦。虽然听起来多像是气话,但那伯伯所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。

老伯伯这一句话,让我想起身边也有几位同学,不愁吃不愁住,就只会躲在家上网看戏,在面子书说自己受到的种种委屈,不然就是一直在更换感情状态以引起舆论。我总是默默埋怨:大学办活动程序的繁文缛节已经搞到我们学生团团转了,他们怎么还能这么悠哉地在网上呻吟呢?

人啊,不是一出生就能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,都是要多往外闯,通过种种的体验和领悟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。连续两宗为情自杀的悲剧,已经为我们敲起警钟,不可以再忽视现在年轻人的心理健康。

希望江枻丰的离开不仅是引起大家的讨论,也要慎重思考这起悲剧背后的隐患。 

此文为刊登于星洲日报地方版《大北马》每个月第二个星期三“年轻人”的“明之凡语”专栏文章的原文